产品分类

联系方式

国学砚官网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万科良渚文化村白鹭郡南30幢
电话:0571-8522~5199
传真:0571-8522~5166
联系人:同福二哥【晓风】
电话:13587005533
Email:chenghaohang@tom.com
网址:gxyan.com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行业资讯

良渚发掘的故事

作者:admin  日期:2020-1-31 17:17:37  阅读:2662

2019年7月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中,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古城,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有5300—4300年。良渚古城遗址延伸了中华文明的时间线,这个以稻作物为农业基础的国家形态,有着较为完整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在古城遗址中,众多形式各样的遗迹,为现代人展示了5000年前的建筑样式、城市规划、水利系统、城防建制和宗教信仰。而今,随着良渚文化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产生兴趣。良渚博物馆研究馆员罗晓群等人编著的《良渚遗址》一书,薄薄的一册对他们所钟爱的良渚文化、良渚古城遗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为大众读者普及中国古老的良渚文化。
最初良渚文明的发掘并非意外的发现,而是有针对性的考古工作。在书中第四章《良渚遗址与中国同时期遗址》中,对良渚遗址的发掘历史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民国时期,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一位馆员施昕更先生,在对位于古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件黑陶。这个发现,让他联想到在自己的家乡良渚也见到过这样的黑陶。于是他便回到良渚进行考古工作,1936年12月至次年3月间,施昕更分三次对可能是遗址的地区进行试掘。没想到陆续发掘出了黑陶、石器、玉器等数百件文物,并出版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制成图片100余张。这是中国第一部对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报告,对良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良渚文化的发掘与研究也因此而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浙江余杭长坟、吴兴邱城、杭州水田畈等地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人们意识到以杭州湾地区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远古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也与我们之前所认知的中华远古文明有着相当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也就此拉开了良渚文化的考古和发掘的大幕,1973年第一次在典型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礼器,将长期被视为“周汉古玉”的玉器文化,向前推进了几千年。20世纪80年代,陆续发现反山显贵者墓地,瑶山、汇观山祭坛与墓地、莫角山巨型建筑基址等,上百处良渚文化遗址和墓地。而此时,考古工作者对良渚遗址的概念尚未形成,只是对于单个遗址和墓地进行研究。直到90年代,随着不同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对不同空间、不同分工的区域进行联系,反映出的整体观念成为现今的“良渚文化遗址”,以片区、以整个文明为研究对象。


良渚遗址又称良渚遗址群,由300多个遗址点构成,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而随着2007年城墙遗址被发现,这片散落的遗址则开始以古城的形态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围绕着古城的规划、功能布局开展的研究,已得知良渚古城分为宫殿区、内城、外城三个部分,外围还环绕着大型水利系统,一个完整的城市分布呈现出文明的姿态。古城的正中是宫殿区,围绕着中轴线的营建理念是中国古代都城建造的核心。其中莫角山台地的宫殿遗址较为突出,在这片遗址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重要的人工堆积夯筑层。以泥沙混合而成的夯土,在江浙这个潮湿多雨的地方有助于雨水渗透。夯筑层最厚的地方有13层,厚达50厘米,面积有7万平方米,之后又在其中发现了3排东西向排列的柱洞,一般古代柱洞都与宫殿有关。在良渚城墙之中,历史研究者们发现,莫角山宫殿区位于城市中心的台地,高于周边的地区,居中居高,与中国古代传统以高为尊,以中为贵的观念相符。说到此处,作者也在书中介绍了良渚博物馆的一些结合现代科技的新展示。根据考古资料数据做的现代计算机建模复原图,从图中各个剖面了解莫角山宫殿的全貌。

莫角山本是座自然山体,西高东低。为了使它成为水平面方便建宫殿,5000年前的古人运用智慧发动人力,将东面低地处堆积淤泥形成一个大平面,边缘用板筑或铺垫木板保护起来。之后,再在上面堆积起3个台地,进而形成了莫角山宫殿的原始地基。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能力,充分反映出了古代良渚时期人民的智慧,现存的遗址已经看不出良渚宫殿的样貌,但从地理位置、宫殿的工程规模、地下基础的复杂工艺来看,能够发动这么大规模的人力来建造,可见莫角山宫殿的重要性,也可以见识到良渚时期强大的规划能力与科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当时应该已经出现国家的组织结构,进行一套完整的宫殿、水利系统的公共设施建设。


良渚文化中除了建筑群的发掘以外,众多出土文物中,玉器成为了焦点中的焦点。中国自古崇尚玉文化,但追究其历史也只到周汉时期,因此有种说法叫“周汉古玉”,以代表古代中国的玉器文化。而在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器,被发现大量的使用于祭祀与征战。玉琮为祭祀用,玉钺为征战用。良渚文化中的玉琮还曾登上过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良渚的玉琮形状是从圆形的手镯而来,逐渐形成了内圆外方中间贯通的标准器物。上面的纹饰表现出神人兽面的样貌,在学者们的眼中从形状来看,玉琮代表着天圆地方的思想,纹饰则代表神明与崇拜的野兽,是一种祭祀天地的礼器。这种祭祀用的礼器还在墓葬中大量使用,有戴在手腕上的,有放置在头部边上的,有环绕身体一周的等等,从这方面来看,玉琮还兼具其他功能,延伸出各种形态和各种纹饰,但这都反映出在远古时期,玉器受到人们的喜爱,以及在良渚文化中所占据的崇高地位。  


良渚文化的发掘不光有历史、考古意义,在文化方面也将中华古老的文化向前延伸了坐标。当我们说中华上下5000年,在良渚文化之前可能只是历史的某一块碎片上的记载,只是一种自强自信的说法,而在良渚文化遗址被发现并得到世界认可后,中华5000年的文化也将成为可见的历史事实。